2019年3月30日,北京“沉睡的宝藏:手机的资源循环”展览现场。视觉中国/图
据新华社报道,2024年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资环集团)在天津成立。注册资本100亿元,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国资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的央企名录显示,这是中国第98家央企,也是国内首家从事资源循环利用的央企。
据上述报道,中国资环集团业务将涵盖废塑料、废有色金属、废旧电池、退役风电和光伏设备回收等,并承担线下资源回收网络建设。
央企为何进入这一领域?如何开展资源循环利用?
“第二矿山”
2024年9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两新”政策总体进展成效有关情况,首次表示将支持组建中国资环集团。
“两新”政策源于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具体包括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汽车和家电以旧换新等。
方案提出以“两新”促进投资和消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一项举措即为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引导低效产能逐步退出。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会上介绍,“两新”工作持续推进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产生大量废旧物资,需要通过回收循环利用工作应对此问题,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即为举措之一。
上海东亚期货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景川长期研究矿产、有色金属等领域,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按照经济学界提出的朱古拉周期和库兹涅夫周期,设备更新通常在使用8-10年后,建筑业的兴衰循环平均长度为二十年左右。以此测算,中国目前已进入更新换代周期。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矿产资源较为缺乏,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废铜等加工冶炼。但经过四十多年高速发展,目前部分产能进入相对饱和状态,沉淀了大量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到处都是钢筋。”
这些资源被称为“第二矿山”,有效盘活利用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降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有助于“双碳”目标实现。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9月份的会议上公布,当前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9%,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10种主要再生资源利用量每年都在大幅增长,废钢铁每年利用量已经达到2.6亿吨。
此外,资源循环利用也牵涉到对外贸易。
青合循环经济与碳中和研究院执行院长蒋南青曾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近年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都在推行循环经济,也就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例如欧盟2023年开始推行“电池护照”,要求进入欧盟国家的动力电池附带呈现其全生命流程信息的二维码,可查阅电池的生产、销售、使用、回收过程,包括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等。
“产品必须有这些信息才能出口,这对中国的产业有很大影响。”蒋南青表示,这让中国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变得更为紧迫。
打造全国性平台
长期以来,资源循环利用在国内都被视为“收废品”,有不少民营企业参与其中,但规模普遍较小。
蒋南青说,过去因为废弃量有限,再生资源行业规模不大。规模大的企业也不过百万级营收,近几年随着产业升级才开始出现上亿级企业,资本投资热情不高。“整个行业非常散”。
此外,中国以往的发展侧重新增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并未受到足够重视,长期以来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管理,相关数据也未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内。
咨询顾问机构宇博智业发布的一份2022年-2027年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回收市场规模已超过4000亿美元,中国规模最大,已达到1700亿元人民币。
“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技术也很领先,但是我们没有数据。”蒋南青说,由于小而散,国内再生资源行业一直缺乏统一标准和可供溯源的全流程数据,需要建设统一平台进行管理。
并且,随着资源回收利用要从单纯的回收向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从产品生产环节就要开始进行再生资源利用。“这牵涉到跨行业、多部门协同,新成立的中国资环集团可能以央企身份担负这一职能。”
上述新华社报道称,中国资环集团将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任务。
中国资环集团董事长刘宇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公司成立后,将以市场化方式重组整合国资央企相关资产和业务,同时发挥国有资本放大功能,并购重组行业优秀企业,同步设立多家专业化子公司,带动扶持行业内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健康运营。
报道披露,中国资环集团由国务院国资委、宝武钢铁、中石化、华润集团各占股20%,中国铝业、中国五矿集团各占10%。
中国资环集团设立前,上述央企股东在资源回收领域已有涉足。例如,宝武钢铁下设欧冶链金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从事汽车、船舶拆解,再生钢铁回收、加工及贸易业务。中石化、华润集团、中国铝业分别设有废钢业务、废旧塑料回收业务、再生铝及废铜业务等。
景川认为,中国资环集团未来的业务可能主要对接规模较大的设备更新、基建更新项目,较为分散的资源回收利用仍由民企承担。
在蒋南青看来,中国资环集团是以央企的体制和庞大体量进入一个小行业,未来具体如何开展业务、如何与民企合作,可能还需要磨合适应。“最重要的是,一个大金主进来了。”
南方周末记者 卫琳聪
责编 冯叶
来源: 南方周末
链接:https://www.17j.cn/1409/